大明有这样聪慧的继承者,实乃社稷之幸。
得知太祖采纳了自己的第一项提议,朱允熥内心渐生几分信心。
进言之前,他已经做好被拒的心理准备。
毕竟要让一位六十多岁的长者改变观念,谈何容易。
对此,两世为人经历过的朱允熥再清楚不过。
家中遇事劝说父母,无论道理讲得多么充分,最终也只能无奈放弃。
根本无法沟通!
然而,没料到太祖比自己预料的更加开明,欣然接受了第一项建议。
这让朱允熥颇感意外。
据说越聪明、见识越广的人越容易接受正确建议。
反之则可能变得顽固不化。
甚至完全不愿倾听他人意见。
他记忆中的明太祖朱元璋向来固执,不像唐太宗那样善于纳谏。
但如今看来,其实不然。
太祖还是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。
这也很正常。
从一开始,太祖就采用了徽州谋士朱升提出的“高筑墙,广积粮,缓称王”战略。
后来,刘伯温等人的诸多提议,他大多都欣然采纳。
说到底,老朱一直是个有主意的人,却又很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。
他并非那种自以为是的人。
只要你讲得合情合理,他就会倾听,并按照你的建议行事。
也只有这样的人,才能够成就一番伟业,建立大明王朝。
“还有一个办法,就是在军中实行双主管制度。”朱允熥缓缓说道。
朱元璋微微蹙眉道:“如今的五军都督府,已设有左右都督,以此来分散权力,保持平衡。”
“大将在外领军,必要时,朝廷也会派遣监军监督。”
“这是自古以来的做法,并无特别之处。”
“不过,监军对军事并不了解,有时反而会牵制将领,导致战局恶化。”
“你的这个办法,又有什么新意呢?”
朱允熥解释道:“我所说的双主管制度,要深入到基层,直至百户级别。”
这是后世的成功经验,基于连队设立,恰好对应百户这一层级。
老朱吃了一惊,说道:“不行,军队作战,首要的是令行禁止,权力必须集中于一人。”
“上面有个监军,打仗时已经多有约束,但影响尚在可控范围之内。”
“若再深入下去,就会形成双重指挥,士兵们不知该听谁的命令了。”
朱允熥摇头道:“虽然是双主管,但各自职责分明,互不影响,并不会形成双重指挥。”
“其中一个主管,负责军队的日常管理、指挥和训练,士兵听他调度。”
“另一位则侧重于监控将士的思想动态,进行纪律检查以及人事安排、将领任命前的考核等事务。”
“如此就能很好地掌控军队。”
“千户以上的级别,再增设参谋,负责制定作战计划。”
“特别重要的事项,由多人共同决定。”
“若是军情紧急,负责指挥的人可以即时决断,事后汇报。”
“因为有双主管及参谋等多人共同决策,他们可以在需要时互相配合。”
“既能防止将领长期统领一军而导致专权,又避免出现‘兵不知将,将不知兵’的情况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