亚历山大采用了类似的交易方式招募这些海员。唯一的区别在于,水手们无需与行会打交道。
他们只是被告知已被招募进入海军,在这件事情上,几乎没有选择权。
至于那些强烈反对的声音,在承诺的丰厚报酬面前,大多数人很快便点头同意。
毕竟,相较于铁匠的收入,水手这份职业的薪资并不高,亚历山大给出的条件,对他们而言,颇具吸引力。
在与贵族的那场激烈冲突以惨败告终后,亚历山大在米德郡的生活仿佛一潭平静的湖水,波澜不惊。
他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组织军队以及准备返回家园的事宜当中。
就连之前派出去逮捕逃亡贵族的狩猎队,在经过几天徒劳无功的搜寻后,也被召回。
毕竟,身处陌生的土地,如同迷失方向的飞鸟,不知该往何处追寻,这些人失去了往常的敏锐,难以有效地锁定目标。
周边地区的各方势力在听闻亚历山大的所作所为后,不出所料地纷纷被激怒,各自做出了不同的选择。
有些势力,深知自身实力不敌,面对率领两万士兵的亚历山大,如同蝼蚁面对大象,毫无胜算,于是干脆选择了逃离,远离这场可能带来灭顶之灾的风暴。
有些势力则选择了闭嘴,假装对亚历山大的行为视而不见,继续按部就班地做着自己的事情,试图在这场风云变幻中,保持低调,明哲保身。
还有些势力,虽心有不甘,但权衡利弊之后,只能咬紧牙关,假装相信亚历山大给出的借口,并宣誓效忠,以换取暂时的和平。
而大多数势力,则选择向米兰达夫人送措辞强硬的信件,质问到底生了什么事情,更重要的是,想弄清楚亚历山大对他们究竟有什么计划。
这位体态丰腴的米兰达夫人收到信件后,对这突如其来的情况感到困惑不已。
如果亚历山大是想将自己的士兵迁移至此,那么驱逐旧士兵,为新士兵腾出空间,这或许还能说得通。
但她心里明白,亚历山大计划将他在此地的财产留给她,而她也确实需要这些当地的势力。
因此,她实在难以理解亚历山大这一举动背后的深意,毕竟在她的印象中,亚历山大一直以精明的治国之道著称。
所以,当他们最终见面时,她迫不及待地向亚历山大询问缘由。
然而,亚历山大的回应却极为冷淡,只是声称那位前男爵冒犯了他,并且正在谋划借助外力来对抗自己。
但问题在于,亚历山大对具体细节的描述少之又少,这使得米兰达夫人颇为不满,最终撅起嘴唇,劝告亚历山大不要让她的处境变得比现在更加艰难。
考虑到他们之间的权力制衡关系,这已经是米兰达夫人所能给出的最委婉且恰当的劝告了。
在接下来的几周里,米兰达夫人更加专注于接管这座城市,而亚历山大则满心期待着他的船只最终从开拉抵达米德郡。
这些船只沿着一条宽阔的、拱形的、几乎呈半圆形的路线航行,穿越了岛屿的一半距离。
在此期间,雅努斯勋爵也极为迅地履行了自己的承诺,派遣了一千名水手,乘坐三十艘新建造的船只前来为亚历山大效力。
这些船只在建造工艺上别具一格,采用铁钉而非木头来固定木板,这一创新的设计,让船只更加坚固耐用。
这对于亚历山大来说,无疑是一个意外之喜。
因为在此之前,他几乎已经忘却了这些船只的存在,毕竟直到现在,他还未曾用到它们。
但当亲眼目睹这些船只,以及它们所展现出的卓越质量与精湛工艺时,他心中不禁泛起一丝后悔,后悔当初没有带上木匠和其他经验丰富的工匠,而是将所有水手都招募过来。
但这也只是转瞬即逝的想法,毕竟赞赞和提比亚斯一样,并不缺乏优秀的木匠,尤其是提比亚斯的造船业更是成绩斐然。
因此,亚历山大对于复制这些新设计,倒也并不十分头疼。
他真正关心的,是能够拥有足够多的优秀人才来驾驭这些船只,让它们在未来的征程中挥出最大的作用。
亚历山大对这些船只爱不释手,当即承诺以五万罗帕尔的高价从米兰达夫人手中购买每艘船只。
对于资金紧张的米兰达夫人而言,这无疑是一笔极具吸引力的交易,她自然不会拒绝。
在亚历山大出的前几天,米兰达夫人喜得贵子,诞下一个健康的男婴。
作为友谊的象征,她还将其中一艘船送给了亚历山大。
诸事办妥之后,亚历山大现自己在米德郡已然无事可做,终于做好了返回自己庄园的准备。
于是,他留下大约五百名士兵,作为西诺达斯麾下的驻军,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早晨,踏上了归程。
送行的人群欢呼雀跃,甚至有些人激动得泪流满面。
亚历山大在米德郡的任期虽如白驹过隙般短暂,但他却给人们留下了极为良好的印象。
他所推行的免税政策依旧有效,甚至还每天在限定时间内免费放食物,这一举措,无疑是一种巧妙的宣传手段,使得人们对他唯有赞美之词。
至于亚历山大本人,对于这座他短暂停留的新城市,过去八九个月在岛上的经历,确实令人难以忘怀。
但相较于对这里风景的留恋,他更多的是对即将回到自己的权力宝座、与家人团聚、分享战利品的兴奋与期待。
然而…